日志管理最佳实践:一分钟精简版
1. 统一日志格式
采用 JSON 等统一的日志格式,并使用结构化日志库,如 Bunyan、Winston 或 Serilog。
统一的结构能确保日志可被机器解析、易于建立索引且格式可预测。这种一致性不仅简化了跨服务的日志关联工作,还提升了日志处理流程的可靠性。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下游负责解析或查询数据的人员,不会遇到意外情况。
2. 合理运用日志级别
错误信息应始终记录在日志中。
警告信息通常较为重要,但可能只需短期留存。可通过设置严重级别(如错误、警告、信息、调试等)对日志的重要性进行分类。
调试日志虽有价值,但为有效控制成本,最好将其存储在“温存储”或“冷存储”层级中。
清晰定义的日志级别,能让日志过滤、告警和留存策略切实发挥作用。这样一来,既能避免仪表盘充斥冗余信息,又能控制存储成本。
3. 增加关联上下文信息
在每一条日志中包含元数据,例如集群、Pod 标识符(ID)、用户标识符(ID),理想情况下还应包含事务标识符(ID)。这一做法能实现日志与指标、追踪数据的关联。随后,你可以跨微服务追踪单个事务,并将日志与指标关联起来,从而更快、更可靠地排查问题。
译者注:日志记录要规划层级,用一些字段把相关的逻辑串联在一起,对于后面排查问题极有帮助,和 Tracing 的 Span 逻辑类似。
4. 优先关注安全日志管理
避免在日志中记录密码、令牌、个人标识信息、API 密钥或个人数据等敏感内容。在这些信息进入系统之前,务必对其进行清理或脱敏处理,以确保合规性和安全性。
日志通常会存储在共享系统中。若不进行脱敏处理,可能会导致机密信息泄露、引发合规风险,甚至可能为安全漏洞的利用提供便利。这也正是安全日志管理最佳实践至关重要的原因。
5. 将日志转换为指标
不妨思考一下:是否真的需要将每一条“200 OK”(请求成功)的记录都以原始日志数据的形式存储?通常情况下,这些记录可以转换为指标,而非逐条存储。
原始日志内容繁杂,且留存成本较高。将其转换为指标,既能保持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可见性,又能提升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数据留存——从而降低成本并减少冗余信息。
原文链接:https://logz.io/blog/log-management-best-pract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