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开源走进星巴克:一场关于零售连锁可观测性的“实战真经”
2025 年 9 月 19 日,30 多位来自零售连锁行业的技术专家,带着对“如何保障业务持续稳定”的追问,走进深圳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这里没有咖啡师的匆忙,没有门店的喧嚣,有的是咖啡的香气、技术的碰撞,还有一场关于“可观测性如何在零售场景落地”的深度对话。这是星巴克中国技术团队首次公开其可观测性实践细节,也是夜莺开源走进行业头部企业的系列活动之一,通过“技术分享+案例拆解”的形式,在这个小而精的场域里,共同聚焦“AI与可观测性深度融合后的落地路径、实战难点与未来趋势”。
从亲手拉出一杯心形拿铁,到探秘星巴克办公区的“数字神经中枢”,再到与行业大咖拆解实战案例……这场以“走进星巴克”为起点的技术闭门会,用5个小时浓缩了零售可观测性的“实战真经”,也让每一位参与者带着“答案”与“同路人”满载而归。
从咖啡拉花到办公区探秘——原来星巴克的“稳定”藏在细节里
19日下午13:30,活动在星巴克创新科技中心的 mock store 拉开序幕。不同于常规会议的开场,参与者首先化身“咖啡学徒”:在拉花老师的指导下,从打奶泡到雕花,亲手完成一杯属于自己的拿铁。
别小看这杯咖啡——它的稳定出品,背后是门店设备、供应链、会员系统的协同运转。
随后,星巴克工作人员讲解并带领参与者参观了办公区,让与会者更深入了解到星巴克的文化内核与数字化运营的深度融合。星巴克的文化不仅是“第三空间”的温度,更是用技术筑牢“稳定交付”的根基。这种“文化+技术”的双轮驱动,让在场技术负责人们深切体会到:“可观测性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数字化业务得以全面推动的基石,是承载品牌价值的隐形护城河”。
大咖论道——四个实战案例,拆解零售可观测性
实战真经:星巴克中国从“救火队”到“防御盾”的可观测性实践经验
参观后,研讨会正式开始。星巴克中国平台工程总监许磊明先生登台致辞。作为东道主,他深入向与会者分享了星巴克的企业文化、业务发展以及技术现状。许磊明先生直言,推动业务全面数字化是星巴克中国技术团队的重要使命,在 AI 生产力爆发的时代,尤其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技术架构设计中,可观测性是所有基础技术领域中的关键一环,期待和各位与会专家深入交流碰撞。
随后,星巴克中国可观测团队负责人李继辉的演讲揭开了星巴克中国从监控到可观测性的演进之路。随着星巴克数字化业务的全面推动,后台数据量指数级增长,原有的监控系统误报、漏报频发,监控工具碎片化,日志/指标/链路各自为政,这些都成为阻碍数字化业务快速发展的难题。星巴克中国技术团队,通过可观测性体系的一体化升级、架构改造、工具体验优化、AI 能力集成等一系列工作,使得团队从被动救火成功转型为主动防御、主动优化,从“消防队员”变成了“体验守护者”。
开源视角:从夜莺到 Flashcat, AI SRE 的发展之路
作为国内可观测性开源标杆项目夜莺开源的创始人、快猫星云 CEO 来炜的分享,将话题推向“技术落地”的更深层。来炜介绍了从夜莺开源到 Flashcat, AI SRE 的发展之路,谈到 AI SRE 的核心愿景是根因定位的自动化、智能化,并分享了国外企业在 AI SRE 领域的典型技术思路,最后他向大家展示如何基于 Flashcat,通过 AI SRE 实践,实现各类观测数据的串联、故障下钻分析等,快速适配零售的多系统数据融合及可观测落地需求。
行业共鸣:美图、HUATUO的“他山之石”
美图高级运维经理石鹏分享了“围绕故障治理浅谈可观测性建设”,从 VUCA 时代下可观测的价值到透过故障生命周期来看可观测性,再深入剖析了美图运维的实践和探索,让“可观测性”跳出了“技术工具”的框架。作为影像领域的头部企业,美图曾因突发活动(如开学第一课)遭遇系统雪崩。石鹏分享了他们的破局之道:“可观测性不是‘监控问题’,而是‘预防问题’——我们通过用户行为-系统指标联动分析,在活动前识别出潜在风险点,减少故障的发生。
CCF HUATUO 开源项目成员涂曾兵则带来了 eBPF 实践探索,HUATUO 是滴滴开发并开源的针对操作系统的观测工具,利用eBPF技术,通过低损耗内核全景观测,与夜莺等工具链深度协同,相当于给企业配备了一套覆盖操作系统到应用的全方位可观测性工具套件。涂曾兵总结道,“HUATUO不做大而全的工具,而是专注于打通操作系统可观测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和夜莺这样的伙伴协同起来,共同为用户提供更高效、准确的开源可观测性解决方案”。
结语:一场活动,为何让技术人“不想散场”?
从咖啡拉花的轻松,到技术分享的烧脑,再到提问环节的热络——这场闭门会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单向输出”的常规,构建了一个“有温度、有干货、有链接”的技术论剑。
夜莺开源将继续联合业内领先的合作伙伴,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更多企业,把开源技术和行业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