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可观测性与传统监控的区别和联系
探索可观测性与传统监控的区别、联系
在服务器运维这一复杂且多变的领域中,随着技术架构的不断演进以及云原生、微服务理念的广泛推广,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概念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提升系统稳定性和运维效率的关键技术。
可观测性的定义与起源
可观测性,作为软件开发与系统构建中的核心理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于对系统内部状态及运行行为的精确度量与深入推断,涵盖了日志记录、性能指标、链路追踪等多个关键维度。这一理念为复杂系统的监控、诊断与问题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技术团队能够迅速洞察系统状况,通过多维度的监控手段,有效应对并解决各类潜在问题。
可观测性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由Kálmán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用于描述数学控制系统的特性。在控制论领域,可观测性被定义为从系统外部输出推断其内部状态的能力度量。理念的提出,为后续的软件开发与系统运维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统监控的局限性
尽管传统监控与可观测性在核心目标上殊途同归,即及时、准确地掌握系统运行状况,提升控制能力,但两者在实践中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随着技术架构的不断演进,传统监控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验主义导向,应对已知问题
传统监控依赖于预设的指标、告警策略与仪表盘,这种基于经验的做法无法有效应对未知故障。技术团队往往处于对未知故障的焦虑状态,不断添加监控与告警,最终导致告警风暴的产生。这种“经验主义”的监控方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2. 告警驱动,缺乏全局感知
在传统监控中,告警信息孤立存在,技术团队难以快速评估告警事件对用户体验的实际影响。这导致应急处置资源分配不当,协同效率低下。缺乏全局感知的监控,使得技术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3. 开发与维护职责分割,监控外挂
传统监控往往在系统开发完成后才被考虑,导致监控手段多为外挂式,数据采集被动且不完善。这种开发与维护职责的分割,使得监控成为了一种“事后补救”的措施,无法真正融入系统的设计与运维过程中。
4. 面向基础设施,Metrics为基础
传统监控主要关注基础设施,而随着云原生与微服务架构的兴起,这种监控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应用的需求。在云原生与微服务环境下,应用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加复杂,传统的Metrics监控方式已无法全面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
可观测性的特点与优势
相较于传统监控,可观测性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1. 强调系统设计之初的考虑
可观测性强调系统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内部状态与行为的暴露,通过Metrics、Logging、Tracing、Events等多种数据维度实时展现系统运行状态。这种“设计之初”的考虑,使得可观测性能够更好地融入系统的设计与运维过程中。
2. 面向应用,适应云原生架构
在可观测体系下,应用的开发者承担着主体责任,而系统的维护者则作为数据的使用者存在。这种面向应用的监控方式,使得可观测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模型的新特点。
3. 提供全面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
可观测性具备“指标、日志、链路”等监控数据,还需要建立“跨业务、跨系统、跨资源”的数据整合关联和可探索性能力。提供对复杂系统的问题发现、诊断、定位和恢复的能力,使得技术团队能够更快速地解决各类潜在问题。
可观测性与传统监控的联系
尽管可观测性和传统监控在关注点和技术手段上有所不同,但它们背后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及时、准确地掌握系统的运行状况,提升对系统运行的控制能力。传统监控可以视为可观测性的一个子集,可观测性在监控的基础上做了更深、更广的发展。可观测性不仅继承了传统监控的优点,还弥补了其不足,为技术团队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监控与诊断能力。
快猫星云
在可观测性领域,快猫星云凭借其先进的云原生监控分析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可观测性解决方案。
在服务器运维领域,可观测性作为传统监控的延伸和发展,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系统运行状态理解和问题定位能力。快猫星云通过先进的云原生监控分析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可观测性解决方案,帮助运维人员更好地掌握系统状态,快速解决问题,保障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语
文末我用大白话总结一下。可观测性的出现核心是解决大规模微服务的问题。为啥这么说呢?之前都是单体服务,很多软件都是买的,对用户来说是黑盒,软件之间也没有太多联动、交互。每个软件只要提供几个关键监控指标,出故障的时候能告警就行,OnCall工程师根据告警信息很容易知道是哪个单体软件的问题,即:很容易定位到进程颗粒度。但是在微服务时代,这个定位就不容易了,因为一个业务流程可能涉及到很多个微服务,每个微服务都有可能出问题,经常会发现线上出了一个故障,定位到具体的服务花费半小时,止损只花费5分钟。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定位问题上,这就是可观测性的价值所在,它更强调全局视角,强调数据串联和分析,让用户从纷繁复杂的监控数据中快速定位问题,提高故障定位效率,保障业务的稳定运行。